面對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,即使是身經百戰(zhàn)的編輯和記者,也會困擾于選題與寫作。如何使選題落點于新的角度、如何將稿件撰寫得更有深度,是新聞工作者永恒的挑戰(zhàn)。
面對挑戰(zhàn),《冰點周刊》編輯陳卓堅信:無論社會千變萬化,一個好的選題,一定要從小切口布局,去映射大時代的痛點;而一篇好的稿件,一定要深耕細耘,如剝洋蔥般層層深入,找到最具張力的故事與最豐滿的人物。因為時代,是一個永恒的命題。
騰訊媒體研究院轉載的本篇文章,對話了《冰點周刊》編輯陳卓,以下是采訪實錄:
來源 | 深度訓練營
作者 | 林耀康 譚雁清 林悅
選題的小切口,背后的大時代
Q:您對一個好選題的定義是什么?
A:首先是選題的故事性,即這個故事本身必須具備一定的張力。以前有一種說法是“每個人都可以寫一篇人物稿件,但不見得每個個體的故事都是好故事”。怎樣的人物故事才算好故事?我認為標準在于故事必須要有足夠的張力,或者人物富有戲劇性。
發(fā)現故事后,如何確定選題角度,我認為評判標準是個體背后是否存在人們普遍關注的東西,即時代性?!侗c周刊》之前有一句話叫“小切口,大時代”,我們發(fā)現的選題往往偏向于傳統(tǒng)類,所選取的往往是很細微的個體。但是在個體背后,一定有這個時代共同的關切,有這個時代共同的痛點,這樣它才能夠擊中人心。
當接觸一個人物時,我們往往并不能第一時間抓住這個人身上的特殊點,我們永遠需要像剝洋蔥一樣,一層一層地深入人物,最終找到人物背后的時代性。在這個過程中,記者在前方的采訪和判斷就顯得非常重要。
如果要從故事性與時代性中間作選擇,我認為選題背后所反映的時代痛點及公民關切是更重要的,這也是決定文章能否打動人心的關鍵。
Q:在一個選題已經被充分挖掘的情況下,《地震孤兒:別再關注我了》這篇稿子反而展現了不一樣的角度,當初是如何確定角度的?
A:無論從最開始地震的發(fā)生,還是之后每周年的紀念日,已經有無數篇媒體報道,新的角度其實已經很難找了。事實上,這不是一篇策劃先行的稿子,而是經過不斷打磨才確定的這個角度。
當時焦波老師帶著幾個地震孤兒去拍紀錄片,這是一個天然的好故事,它有一個很長的時間跨度,有一個豐富的人物光譜,有一個很好的局外人視角,有很多非常好的選題方向。但進展卻不是很順利,采訪對象的打開度很低,不容易接近。當時記者與他們同吃同住,很努力地想要融入他們的小集體之中。
但實際上,最終得到的關于地震孤兒內心感受的素材并不是特別充分。因此,第一稿僅僅是一個很常規(guī)的真實呈現,只是展現出來這些孩子在這些年承載著外界人士的諸多期望,以及在成長過程中,他們也有許多不順意的地方。
最終的標題角度,是在漫長的改稿中不斷刪除無效細節(jié)或無意義的故事后磨練出來的。反復卻不持續(xù)的善意和關懷,可能給一些災民帶來二次傷害。憶傷痛是一種紀念方式,但是不過度打擾是對幸存者的溫柔守護。
從玉華老師看到這篇稿子時,認為標題不如起名為“地震孤兒:別再關注我了”。我的第一反應是覺得有些直接,但是仔細一想,這個標題其實能非常準確地表達這群孩子當下的內心狀態(tài)。厭煩被外界關注,是這些地震遺孤自我保護的吶喊,也是心理求助的信號。承受外界太多理想化的期待,實則是對他們創(chuàng)傷后精神世界的壓迫。心理重建遠比生活重建困難,不過度打擾,是另一種撫慰和關愛。
如果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就能打磨出“地震孤兒,別再關注我了”的角度,可能最終在文本的呈現上會更集中。但現在來看,其實標題僅僅提煉了稿件比較亮點的部分,縱觀整篇稿件,并不是完全圍繞著這個方向來寫的。
點擊圖片跳轉閱讀
Q:一個選題往往有很多方向,要如何才能找到最獨特的角度?
A:當確定了一個有意義的選題之后,它的報道操作絕不是單純地把事情講述一遍。首先要明白,為什么想寫這個選題。在《冰點周刊》的選題會上,會讓大家用一句話概括自己的選題,這句話中要包含選題目、選題意義以及思考角度。而編輯需要對選題方向有一個大概的設想,以便記者去做初步采訪。
但不可否認,有時候我們對選題可能涉及的內容是完全未知的,這種情況下記者能做的是盡量把情況摸清楚,先了解事實是什么,再去深入發(fā)掘重要部分。對于那些已經清楚的事實,我們會首先預設選題的發(fā)展方向。但我很期待看到先前的預設被打翻,我希望記者通過采訪得到的答案是可以推翻預設和判斷的,或者指出這個預設的方向有誤,也許我們就可以找到選題的全新角度。所以記者在采訪的時候,一定不能機械地提問和記錄,必須要非常敏銳地打開五官去接收信息;同時在采訪中進行信息處理,就像一個高速運轉的計算機一樣,能夠抓住信息的重點,并順著重點去繼續(xù)提問和追問。
有的記者采訪回來與編輯溝通時,會事無巨細地把采訪到的內容事說一遍,等著編輯確定重點,然后再去補采追問,我覺得這樣操作效率非常低,而且很容易錯過提問時機。以前我做記者的時候,有前輩教導我,在采訪的時候腦海里就應該已經在構思稿件,甚至可以明確開頭和結尾的寫法;之所以要用這些內容做開頭或結尾,是因為它足夠吸引我,肯定也能夠打動讀者。而不能是我采訪完以后,慢慢地整理冗長的錄音,然后再從中去挑有效的句子和信息,最后才確定方向。
選題的角度,一定是從采訪中慢慢找到的。
深耕深耘,方顯深度
Q:稿件的深度應該體現在哪里?
A:編輯作為稿件的第一讀者,一篇可以稱之為有深度的稿件,給我?guī)淼闹苯佑∠笫撬泻芏喑鑫翌A期的東西。一篇非深度的稿件或一篇不太成功的稿件,講述的內容我們基本都了解,可能它寫得很全面,但是我讀足夠多相關的稿件自然會了解這些信息??梢黄疃鹊母寮?,一定能講出我在此之前不了解的事情。
如果是寫人物稿件,如果記者采訪得不夠深,對人物理解得不夠全面、最終就會寫得不夠透徹。這樣的稿件往往人物特別臉譜化,不管人物是正面形象還是負面形象,都非常不立體、非常刻板,稿件也只見敘事不見人。讀完后,只知道他做了什么事情,但卻不能對這個人物有一個非常立體的把握。而一篇非常深入的稿子,讀完后一定能非常明確地感知到這是一個有血有肉、活生生的人。他們不是非黑即白,而是具有復雜性的人物,他們所處的環(huán)境也具有一定的復雜性。
Q:《保住第八位幸存者的腿》這篇稿件故事感很強,而《知網怎么了》更注重分析,稿件中是否會存在故事性削弱稿件深度性的情況?
A:這兩篇屬于方向非常明確的兩篇稿件。前者是本身故事便具有張力,其深度性就取決于它的故事是否足夠豐滿,是否足夠打動人,是否有能力讓人讀完后擺脫先前對其中形象標簽化的認識。當這篇稿件達到了這個目的,這個故事的深度性就成立了,所以不存在故事性削減深度性的情況。
點擊圖片跳轉閱讀
而對于后者,當然也可以講故事,我們可以去講知網創(chuàng)作者的故事、可以講使用者的故事等等,但故事一定是要讓位于背后的道理,即當我們討論知網的時候,我更想知道知網到底怎么了?它為什么會這樣?我們該如何構建一個更好的學術查詢網站?我們到底需要一個怎樣的查詢體系?我們更想了解這些,而不是某個人干了某些事。如果這篇稿子一定要去追求故事性,可能這篇稿件的力量就減弱了。
點擊圖片跳轉閱讀
Q:您提過媒體需要補充解釋專業(yè)知識以減少大眾的認知差距,在這種情況下,要如何平衡專業(yè)知識普及與稿件的深度性之間的文本內容?
A:我剛入行的時候,我的老編輯常說稿子的撰寫標準是讓最低學歷的人都能夠看明白。以前有同事經常拿著稿子去給鄰居讀,去給認識的人讀。所以一定不要故作高深,故意用一些生僻拗口的詞語或復雜的句式。把一個很深入的道理講得淺顯易懂,我覺得這樣才是一篇合格的深度稿。
比如鄭州暴雨,在開始有暴雨以來,媒體做的關于洪水的報道非常多,但洪水對于普通民眾來講是有一定理解門檻的。報道中經常說到的“水位超限”、“圩堤的漫潰”等對于普通民眾來講,是比較專業(yè)的名詞。媒體的報道大多止于事實,但是對于事實以外的解釋,現在來看至少有些報道是欠缺的,如果能夠補充上這點,可能會有助于彌補媒體報道和民眾認知之間的差異。
如今很多深度報道通常都會涉及到專業(yè)知識,這就要求記者給知識降級。這個時候就需要記者體現他們的專業(yè)性。
首先記者要做好足夠的案頭工作,讓自身達到能夠與專家對話的水平。其次是確保專業(yè)性,這個時候需要專家教授的把關。這種解釋性的內容,記者只能盡量做表達,把專家的話進行加工和降級,在保證準確的前提下,憑借自身的理解用最淺顯的例子重新表述。不管用什么方法,都需要把專業(yè)知識降級,這其實也很考驗記者的功力。并不是把詞轉述出來寫對了就足夠,而是要盡量簡短、不違和地把這個東西解釋準確。而普及這些專業(yè)知識,能夠幫助讀者站在另一個層面并通過另一個角度去看待問題,同時也可以增強稿件的深度性。
所以記者應該掌握與專家對話的能力,并在這個基礎上成為溝通專業(yè)領域圈內與圈外、專家與大眾之間的橋梁。
編輯,就是要做好減法
Q:關于采訪,您通常會向記者提怎樣的建議?
A:以《保住第八位幸存者的腿》這篇報道為例,在確定選題的當天晚上記者就聯系采訪。作者秦珍子非常優(yōu)秀,在這個選題上,編輯做的調整并不多。第二天跟記者溝通時,得到了非常多的信息。做稿件就像蓋房子,當第一次采訪溝通后,所有的地基都已經打好了,接下來需要做的是在這個基礎上確定建筑的方向,看是要蓋一座大廈還是別墅。
這篇稿子最成功之處,我覺得是在于采訪本身,有很多細節(jié)時至今日仍然很打動我,包括救治過程中的細節(jié),包括那些醫(yī)生對于“救治”的理解,以及患者在等待救治的現場狀態(tài)。記者在采訪環(huán)節(jié)就要非常明確地意識到,要去捕捉和呈現細節(jié)。就像鏟土機一樣,把現場有的東西都拉回來,而不是依賴于編輯在后方做了多少的確定和修改。
我并不會在每一次采訪中都要求記者出一份具體的采訪提綱。有一些特別難的選題,或者特別復雜的事件,我會希望先和記者聊清楚。比如圍繞這個選題方向,我們可以去設計什么樣的問題。在進入選題時,記者編輯一定要對選題有基本的判斷,對整體討論的走向有大概的共識,但并不一定要有落在紙上的采訪提綱,或者有一個固定的格式。
從個人作為記者的經驗來講,我比較喜歡列采訪提綱的時候窮盡所有的問題,有些問題也許并不會在實際采訪間提到,但是我會都列出來。有些問題會非常細致,一個問題下分出好幾個小問題。列這么細致的提綱,并不是為了和編輯商量或者讓編輯去做修改,而是避免在采訪的時候冷場。哪怕是和采訪對象說著說著沒話題了,我還可以從采訪提綱中找出一兩個問題,使采訪能夠繼續(xù)下去。
Q:采訪很難推進時,編輯或記者應如何處理?
A:首先要看我們是否足夠放下自我。一名記者的底線首先是對采訪對象有絕對的尊重,要充分尊重采訪對象的意見,同時要和采訪對象有足夠的共情。記者不是以獵奇的心態(tài)去進入選題,不是只想知道這個故事中最慘烈的部分,而是應該站在當事人身邊與他產生共情,去感受他的情緒,和他站在一起去面對現實,從事件中間吸取教訓,并且用專業(yè)的技巧去把他的故事呈現出來。
我們經常說要對采訪對象表達感謝。對于采訪對象來說,配合記者深入回憶,尤其是充分回憶細節(jié),對于他來講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。沒有人有義務配合我們的采訪,尤其有些時候采訪對象所處的環(huán)境也是紛繁多樣的,他或許也沉浸在悲傷中,他可能是非常繁忙沒有空閑的。
有些記者在出差時,能夠蹲守好幾天等待采訪對象。他們會和采訪對象一起下地干活,跟他一起做家務,幫助他做很多事情,慢慢地就有機會消除心理上的隔閡,獲得采訪機會。
在采訪進行一大半時發(fā)現無法推進下去,這個時候可能的因素就非常多了。我們就要考慮很多,是不是能換一個角度去突破?是不是能找到其他同樣掌握類似信息的人,再去完善事實拼圖?是不是可以再等一等?比如面對一些悲傷無法自拔的采訪對象,或者當前的內容可能對采訪對象不太適合,我們是否能夠有足夠的耐心去等待,直到他有意愿把這個東西說出來。
如果實在推不下去,也要做好心理準備,認清現實,放棄選題。
Q:在記者從采訪到成稿的過程中,編輯起怎樣的作用?
A:編輯需要幫助記者去尋找核心,幫助記者修正方向,而不是限制記者的采訪和寫稿。
以我的工作經驗來講,我希望記者的采訪是非常豐富、有創(chuàng)造性的。他要對這件事情有自己的理解,而不是做編輯的傳聲筒,去機械地傳達編輯在后方假想的問題,然后帶回來一個事先預想好的答案。比如在和楊杰搭檔做專欄時,我們會一起討論選題,看到底哪一種選題更適合她去表達,同時更能擊中社會的痛點,進而不斷地調整稿件風格。
就編輯這道工序,我一定要確保所有應該采訪到的信源和應該掌握的事實都已經完成,這是基本要求。首先要問記者,采訪是否采到了需要的信息,如果沒有就回去補采。如果能獲取的信息確實只有這么多,就要考慮如何把有效的信息表達得更加明確,在什么地方插入會更加顯眼,可以讓讀者一眼就看到。
此外,編輯的作用更多會在稿件的質量以及內容安全把關環(huán)節(jié)上體現。編輯大多數時候只是一個后方角色,并不能和記者一起到現場采訪,所以編輯需要依靠常識去做判斷。比如有的時候,采訪對象可能會由于情緒支配而控訴別人;但從編輯的角度,首先要憑借專業(yè)敏感性去做判斷和篩選——“他說得好像不太合常理”,這種時候就需要提示記者注意這一點,或者讓記者去向他所抱怨的這件事情的第三方,甚至第四方、第五方去做核實。有時候是常識錯了,但是這種核實能幫助記者在現場做一個判斷。
Q:如何把握新聞的可讀性與真實性?
A:新聞的首要原則就是真實,真實是新聞的生命。不管是非虛構寫作、特稿,還是新的互聯網傳播形式下的一些內容組品,在追求可讀性之前,要保證所有的細節(jié)必須都經過核實,是可追溯和查證,經得起考驗的。
記者需要呈現的是事實而不是情緒。所謂的事實,是指能夠交叉驗證的,能夠成立的、有證據的信息。但記者必須要非常深入地去理解采訪對象,包括觸摸這個事件中人們的情緒和感受,而不能做一個冰冷的記錄者,只是把這件事情轉述出來。有時采訪對象可能會說一些帶情緒的話,有可能是不符合事實的。記者需要在事后去驗證這件事情,去理解受訪者的情緒,再去做事實的表達。這個表達的前提,一定是理解,對情緒的感受,但在表達上應該是冷靜和克制。克制,才能夠讓稿子立得住。
有時候為了增強可讀性,記者會過度修飾采訪對象的直接引語,這也是一種不好的傾向。還有一些新記者為了追求可讀性,表達非常文學化,可能會用修飾性詞語去形容人物的狀態(tài),但是人的心理狀態(tài)是不可知的,沒有必要也不應該加這么多修飾,因為這反而會削弱事實本身。我覺得可以在不損害事實的基礎上實現對新聞的探索;但倘若這種探索損壞事實,我覺得就越界了。以前我們常說,稿子要刪到不能再刪,減到不能再減。少用形容詞、多用動詞和名詞,少用虛詞、多用實詞,把所有與事實無關的東西都做減法。
【媒體互聯】一站式媒體軟文發(fā)稿平臺,專注媒體軟文短視頻發(fā)稿,涵蓋短視頻、抖音、自媒體,微信,小紅書,網媒等渠道資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