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,隨著“互聯網+”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,”線上教學”逐漸普遍化,“網課”在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比重也不斷加大。不少大學生甚至有三分之一的大學時光都是在網課中度過的。
在此背景下,師生們對于網課的體驗如何?網課教育的學習效果會不會大打折扣?在未來,網課將會取代“線下課堂”成為主流的教學模式嗎?相信這也是大家普遍關注的“現實性問題”。
聚焦“線上教學”這個熱點議題,騰訊媒體研究院特邀國內新媒體領域的領軍學者、高校院長、一線教師等多位奮戰(zhàn)在“教育前線”的人物,來暢談“網課教育”的利與弊。同時還邀請了多位在校學子,來分享他們的網課經歷……
體驗層面——
學生側:網課的“自由”與“孤獨”
1
“
自由靈活可隨時隨地觀看
某大四學子:
第一次參加“線上教學”課堂,是在學校里選修“超星”課堂的時候。這類網課當時在我們學校屬于特別火爆的課程,需要在選課系統(tǒng)開放的時候準點去搶。有一些“搶課科學家”甚至會同時搶好幾門這種網課,然后再在校園閑置群里面去溢價賣出。為何這么火爆?是課程講的特別好嗎?其實究其根本,是因為網課無需線下簽到,躺在宿舍里就能夠完成課程的打卡。除了地點的彈性特征之外,時間上也可以由個人自由安排:你可以在早上睡到自然醒之后起來看,可以在飯?zhí)门抨牊o聊的時候看,甚至在追劇的時候把它擺在一邊...
2
“
社交線索的消失
某新傳學子:
就我個人來看,線上教學存在的最大問題是社交線索的消失(這里的社交線索包括真實課堂上與同學老師等主體的一系列互動)。大多數人難以在沒有真實環(huán)境互動的情況下做到學習效率的最大化,比如課堂上的群體壓力會讓你更努力學習,老師在線下的非言語傳播(比如肢體動作,語音語調等)會更加讓學生產生共情體驗從而達到更高的學習效率等。
例如我大三上的一堂線上的計量經濟學課程,稍顯復雜和冗長的公式推導在狹小的屏幕里快速的劃過,遇到不會的不能和身旁的同學討論,在長達兩三個小時的課程中也很容易出現身體的疲勞。因此我認為上課效果不如線下課程。
3
“
“單兵作戰(zhàn)式”學習
某在讀研究生:
線上的學習更像是一個沉默的環(huán)境,分組討論幾乎沒有人說話,只有性格非常開朗或者擁有很強組織能力的人能完成小組的交流,類似于“單兵作戰(zhàn)”式的學習。很多時候大家怕影響老師的進度,就是有問題也會選擇沉默。
體驗層面——
學者側:網上教學的喜與愁
1
“
線上教學的優(yōu)勢:超越時空界限,隨時補充知識
北京某知名傳媒高校院長:我覺得對于老師來講,在線教學的好處就是方便。尤其是在疫情這種特殊情況,受時間和空間的影響比較小。
某高校文化傳播學院副院長:手機現在不僅僅是休閑娛樂社交的工具,更多的,還應該把它看作是一個學習的工具。比方說在老師講課的過程中,學生們可以隨時去查閱相關的資料,對老師講的內容做一個知識的補充。
某高校一線教學老師:數字資源的使用來說,網課的體驗感是不錯的。比如說超星學習通,上面有很多圖書、論文這種數字資源,可以在網上做成一種互動的文獻,然后讓學生來看這些電子書。我覺得相比于線下去查閱資料,現在的學生,還是更喜歡聚集在數字端去看這些東西。
2
“
線上教學的劣勢:對空言說:師生交流感下降
北京某知名傳媒高校院長:線上教學對著電腦或者對著手機講課,老師的體驗感是有些奇怪的。隔著屏幕沒有什么反饋,像對著空氣在講,互動性差了點兒。
某高校文化傳播學院副院長:線上授課肯定沒有面對面的講述,讓人感覺更舒服一些。因為老師們面對的是屏幕,不知道學生的狀態(tài)是什么。上課需要的其實是各方面的交流,而網課因為缺少互動,師生間的交流感會很弱。
某高校一線教學老師:上網課的很多時候為了保證網速流暢,會讓學生們關掉視頻,這種情況就像隔空交流一樣,我在對空言說,同學們在也在對空來聆聽。缺少人類傳播的最初的一種表情符號,會減弱了教學的效果。
某高校新聞系主任:線上教學很容易出現的一種情況就是“學生上網課沒壓力,老師上網課沒動力。”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,外部互聯網誘惑太多,很容易缺少專注力。對于老師來說也是一種考驗,一邊要講課放ppt,一邊要關注學生的情況,一塊屏幕上做好幾件事,容易分散注意力。很多時候,授課的效果會更加“不可控”。
效果層面:
網課教育的不確定性
1
“
對枯燥內容接受度下降,更多以興趣為導向
北京某知名傳媒高校院長:在一些學習動力十足的特殊節(jié)點,比如說畢業(yè)設計,或者說期末考試,學生的學習效果不會因為是線上教學而大打折扣,因為那個時候他的學習動力已經夠了。但是大部分動力不足的情況下,對于學生來說裹挾式學習是最好的,在那種滿是學習氛圍的環(huán)境里,自己學生就跟著學了,不用做太多的自我克服跟自我管理。但如果是線上居家,那學生學習很可能就是興趣導向了,對什么感興趣就學什么。
某高校文化傳播學院副院長:記得有次大型的學界會議上,一位新聞傳播的知名教授分享了他的教學經歷,很多時候,一旦開始講一些學生感覺枯燥的知識的時候,學生的頭不自覺就低下去了,他得使出渾身解數,才能把學生的注意力從屏幕上吸引回課堂上,讓他們抬起頭來。這種現象其實很普遍,不管是線上教學還是線下教學都面臨著這種挑戰(zhàn)。
某高校新聞系主任:網絡授課,很難持續(xù)吸引學生的注意力,他們的注意力是間斷性的,一講到對于規(guī)律類、原理類這種偏枯燥的內容,學生們興趣不大,往往就容易走神。
2
“
環(huán)境真空,缺少同輩體驗
北京某知名傳媒高校院長:一個人坐在家里上網課,主要是缺少學習氣場和氣氛。以至于很難進入學習狀態(tài),而且很容易受到干擾。這就像很多人為什么要去自習室或者圖書館學習,他就是要找學習的氣氛。
除此之外,在學習的過程中,很重要的一點是跟老師交流,跟同學交流,大家有一個討論的氣氛。因為對于一個道理也好,一個理論也好,沒有誰能一下就get到所有的點,往往是越交流理解越充分。而線上教學使師生,同學之間的這種交流效果大打折扣。
某高校文化傳播學院副院長:教育不僅僅是說我們老師對學生單方面的指導,身邊同齡人的影響,同輩間榜樣的力量,往往對大學生更有效果。比如老師每天都在強調要自主學習,學生不一定能聽到心里去,但是如果他看到身邊的同齡人人都在自主學習,可能就會不自覺地也這樣要求自己。所以網課教育,很大的一個損失就是,使學生們缺少了彼此之間相互接納、相互影響、相互認同的這個環(huán)節(jié)。
某高校一線教學老師:上網課以后,有的學生是不太習慣在家里學習的,因為沒有同學、老師可以隨時去交流去咨詢請教。這樣的話學生們會缺少一種解疑釋惑的渠道,他只能自己去查找一些資料。
3
“
學生注意力碎片化
某高校文化傳播學院副院長:對著屏幕上課,學生的注意力容易被很多個應用切割成碎片化。聽課的過程當中,各種各樣的社交軟件也在運行,這會導致他們的注意力非常分散。
某高校一線教學老師:就線上教育的學習環(huán)境來說,無論是在家學習還是在宿舍學習,外界環(huán)境中的一些“噪音”都會影響學生們的學習效果。
模式對比:
線上or線下?
1
“
線上更強調自律性,線下提供多元社會關系
北京某知名傳媒高校院長:
線上好處在于方便,可以隨時隨地獲得知識。但這只是使學習更加方便,之后要解決的是學習的動力、興趣和自律性。所以對于線上課來說,老師需要做更多的PPT內容,放更多的視頻,跟學生更多的提問題,讓學生來更多的參與討論,通過種種努力來提升學生的興趣,激發(fā)他們學習的主動性。
但弊端在于,到了線上以后,師生間的交流會變得遲鈍,會有延時,本來幾句話就說清楚的事,溝通效果大打折扣。這樣一來,他們領悟到的東西,應該掌握的知識量,可能只有以前的80%或者60%。
對于整個社會而言,線下教育提供的還是不僅僅是知識,還有同學關系,師生關系、社會關系,是多元的社交關系。在學習中真正的核心其實是互動學習,跟老師學知識,跟同學之間相互學習、相互借鑒。但網課只能看到自己,連從身邊汲取教訓的機會都沒有。
2
“
線上可延展參與維度,線下有助于給予學生正向反饋
某高校一線教學老師:
在線下教學中,我自己非常喜歡在課堂上去提問,避免之前傳統(tǒng)“填鴨式”教學中老師口若懸河的講,不知道學生到底理解了沒有。對比起來,就會發(fā)現線下教學的學生們往往更自信,因為他們在與老師的一次次親身互動中,得到了正向的反饋,這種反饋是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的。
而線上教學的好處是,我可以在學習軟件上提前設置一些問題,讓同學們去回答,尤其是大一大二的學生,他們回答的率還是非常高的。這種屬于跟線下不一樣的互動性。而且在網上無論他做沒做題都會留下痕跡,讓老師更容易把握學生的回答情況,但是線下的話,因為課堂時間是有限的,可能就無法讓更多學生參與到這種提問環(huán)節(jié)。
展望未來:
線上教學會成為主流嗎?
1
“
排除疫情和其他不可控因素,線下教育仍是主流
北京某知名傳媒高校院長:我認為在未來,線下學習還會是主流。因為我們所謂的教育,還需要培養(yǎng)學生對理念的創(chuàng)新,這種理念創(chuàng)新一定是很多人交流出來的。如果單單從書本知識的角度來講,線上線下其實都一樣,但是要是從教育的角度來講,我們要先育人。線上能提供的只是獨立的知識,而線下才是真正的教育。
盡管線上能提供更多元豐富的知識點,讓知識獲取更加便捷。但對于學生來講,線上就是個補充,主流還是在線下。因為線上學習的知識容易是點狀的,不太容易系統(tǒng)化。長此以往,并不利于學生形成深度的、系統(tǒng)性的思維。
某高校文化傳播學院副院長:技術的革新即使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便利,但我覺得完全化的線上教學更多是在疫情之下的一種無奈之舉。在真正的大學校園里面,師生間的互動,同學間的互動,和整個的大學環(huán)境的文化滋養(yǎng),這種潛移默化的熏陶其實是特別重要的。
某高校新聞系主任:線上授課只能作為一個選項,因為溝通成本太高了。不管是文字還是語音都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師生間交流的表達效果。
深度思考:知識傳播的前進方向
1
“
教學形式或迎來“范式改革”?
某高校文化傳播學院副院長:在未來,我覺得最佳的一種模式應該是一種線上和線下教學結合的,“混合式教學”。以前我們經常提到的一個說法叫“課程教學范式改革”。因為在互聯網的沖擊下,我們傳統(tǒng)的教學模式其實面臨著很大的問題。
“翻轉課堂”模式的出現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改變。在課下,我可以把大量的教學資源,提前放到網上去,讓學生在課前自學。課堂上主要是一種研討式教學,以學生為主體,教師為主導,讓師生間有充分的時間可以互動交流。
某高校一線教學老師:隨著線上教學的普遍,我們也應該思考一下該如何合理地去評估學生們的網課學習效果,這背后應該有一套科學的指標體系。這種對網課學習效果的個性化的、有效的評估體系應該盡早建立起來。指標建立以后,才能更有效地激發(fā)學生們在數字化條件下的學習動力,不失我們線上教學的初心。
結語
伴隨著多地行程碼去星,線下授課已基本恢復正常。結合以上對多位學者的訪談,我們似乎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:“在無外界干擾的情況下, 線下授課仍是主流,線上教育只是作為一種輔助手段,參與到教學活動中。”
話題互動
你更喜歡“線上教學”還是“線下教學”?
你會懷念“線下教學”的時光嗎?
歡迎在評論區(qū)留言
【媒體互聯】一站式新聞媒體軟文發(fā)稿平臺,專注新聞軟文短視頻發(fā)稿,涵蓋短視頻、抖音、自媒體,微信,小紅書,網媒等渠道資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