頭疼基層沒新聞可寫?最近,一位基層媒體人寫的一篇短文,總結出基層找新聞的“五抓”:
一是抓“常態(tài)”中的非常時機、工作重點;
二是抓“常態(tài)”中的“非常態(tài)”;
三是抓非常情況下采取的非常措施;
四是抓平常工作中所做的看不見的成績;
五是抓平常人中的“不平常人”及“不平常事”。
人民日報社高級編輯、人民日報海外版原副總編輯劉國昌對此進行了一番剖析,現(xiàn)與大家分享。
一、“五抓”是發(fā)現(xiàn)新聞的具體詮釋
作者提出的“五抓”,主要圍繞著平常工作中如何找新聞展開的。
在平常工作中找新聞,是基層媒體人幾乎天天都遇到的問題。找新聞,基層媒體肯定比不過大媒體,但也不是無新聞可找、無新聞可做。只要多留心、多觀察,善于“五抓”,就能不斷發(fā)現(xiàn)新聞、寫出新聞。
比如“五抓”之一的“抓常人中的‘不平常人’及‘不平常事’”,這就是發(fā)現(xiàn)新聞的一條路徑。在基層群眾中,看似平常但實際上有“不平常事”的人不少。在這次疫情中,有的家庭一家4口都加入了志愿者行列;有的社區(qū)工作者對封控區(qū)居民提供細致周到的服務;有的冒著高溫堅持在核酸檢測點工作……這些都是新聞的線索和素材。只要記者、通訊員深入進去,就一定能有大的收獲。
新聞的富礦在哪里?在基層。然而我們有些記者、通訊員總抱怨“無新聞可寫”。其實不是“無新聞可寫”,而是缺少發(fā)現(xiàn)新聞的眼睛,缺少“五抓”的具體行動。
具體如何做?還要靠記者自己去摸索、去實踐。這位基層媒體人摸索出的“五抓”,實為一條可行的路子,值得大家學習。
二、練就“找新聞”的本事
我在《新聞采寫,請牢記這“四不”理念》一文中曾寫道:新聞基本有兩大類,一類是“明擺著的新聞”,另一類則是“需要發(fā)現(xiàn)的新聞”。這后一類在哪里?在基層。基層蘊藏著大量未被發(fā)現(xiàn)的新聞,有待記者去發(fā)現(xiàn)、去挖掘。
“明擺著的新聞”,可以說是“送上門來的新聞”,如各級領導機關舉辦新聞發(fā)布會,研討會、論壇和突發(fā)事件等。記者接到通知直接赴會寫報道就行了。但大量的新聞還是“需要發(fā)現(xiàn)的新聞”,這就需要記者要下沉到工作生活實際中去找新聞、寫新聞。
有些記者、通訊員對“明擺著的新聞”輕車熟道,寫起來很快。但要讓他自己去找新聞寫,卻一籌莫展,為何呢?原因之一就是他還沒有摸出找新聞的路子和辦法。
人民日報社2021年到各分社工作的15位記者最近寫文章談體會,其中體會最深的一點是“學會了如何找新聞”。他們說,在學校里學的新聞知識固然重要,但真正學點本事兒還是在采寫實踐中。這些年輕記者外出采訪一般都是領了任務而去,有材料有線索,但即使這樣也需要記者自己去“找出新聞點”,把稿子寫得生動活潑,有新意。
經(jīng)常遇到這種情況:材料一大堆,交談沒幾句,深入不下去,采訪陷入尷尬狀態(tài)。怎么辦?這時就要看記者的本事兒了。如何從材料中“挖”出新意?采訪時怎么“尋出價值點”?記者要反復思考這些問題,想辦法把這些問題解決好。
功夫不負有心人。幾經(jīng)磨練這些年輕記者都有了“找新聞”的本事,練出了“挖新聞”的一套攻略。
三、找新聞,有規(guī)律可循
找新聞是媒體人的一個長期任務,為此就要樹立“找”的決心,練就“尋”的本事。
就每一個記者而言,每人有每人的辦法。但從宏觀而言,有規(guī)律可循。
1.克服“等、靠、要”思想,立足自己找新聞。這個理念很重要,有了這個理念,就有了找新聞的熱情和干勁。即使遇到困難和挫折,也會自己想辦法克服,堅持到底。
2.勤于思考找新聞的辦法和技巧。張夢藝自己總結出的“五抓”,有助于在實踐中找出有價值的新聞。身為一個媒體人也要自己總結出如何找新聞的諸多辦法和技巧。人民日報不少老記者在這方面積累了不少經(jīng)驗,他們善于把“陌生人”變成“老朋友”;善于把“不愛說”變成“主動說”,獲得了大量寫稿的鮮活材料。不要以為找新聞有多難,只要你平時多琢磨,多想辦法,總能讓你如愿以償。
3.平時注意積累新聞線索。有些新聞并不急于成稿,但必要的線索一定要注意積累。這些線索包括事情由頭、故事情節(jié)、閃光語言等。待時機成熟時,這些線索都能派上用場,幫助你迅速完成任務。
記者寫新聞不易,但找新聞更難。但再難這也是必過的一個關口。只有過了這個關口,才能不斷寫出接地氣、冒熱氣的新聞。繼續(xù)奮斗吧,媒體人!
【媒體互聯(lián)】一站式新聞媒體軟文發(fā)稿平臺,專注新聞軟文短視頻發(fā)稿,涵蓋短視頻、抖音、自媒體,微信,小紅書,網(wǎng)媒等渠道資源。